时间:2021-09-27 22:29:03编辑:会员组
自皇太极推翻明朝政权,正式改国号为清以来,中国封建王朝开启了继汉唐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时期。从康熙开始,乾隆、雍正皇帝统治了整个清朝,历史上称之为“康干史圣”。人口增长,税收减少,边境稳定,人民生活富裕,绝对是一段非常值得称道的历史。
康熙曾在圣旨下说:“兴则育人,不加赋”,乾隆皇帝也曾说:“西域自2000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国家应该是百花齐放”,“国家现在是百花齐放,国宝满堂”,后人对其三也有很高的评价,通常被形容为盛世,甚至还写下了“国之荣与国之荣,遵循先人的宏观规律;对“牯岭现在是金代历史上罕见的时代”的评价。
闭关锁国的政策被忽视了。虽然有一个看似强大的经济来源缺失,但雍正帝和康熙皇帝留下的国库太满,导致乾隆的快速发展;但就在这个时候,内忧开始泛滥。乾隆时期,爆发了著名的自然灾害,尤其是各种山洪和旱灾,使人们生活困难。
盐在古代是国家的战略物资,受朝廷控制。清代盐政以油水丰富著称。除此之外,大大小小的盐商每年都有相当大的孝心。盐官的油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,这里就不多说了,主要说两个衙门,即河道和水运。
清代财政支出中,除军费和官俸外,最大的支出是河工。嘉庆、道光时期以来,河道受到严重影响,加上治理河道、修水利工程的经常性支出,每年在河道工作上花费500多万两白银,占财政总支出的10%以上。根据嘉庆皇帝的一道圣旨,仅南河的成本在几年内就达到了4000多万。
河道整治是一个大工程,一两年内看不到,所以河道官员有机会从中获利。表面上看,国家拨给河道工的钱非常多,但真正能用来治理河道的却很少。除了数额惊人的开支外,还有相当一部分落入各级官员的口袋。
道光年间,一位当过河道衙门的师傅曾这样描述河道衙门的奢华:河道总督衙门驻扎在清江浦,汛期的道士和官员住在不好的地方。每年的资金有几百万两,实际用于项目的不到十分之一,其余的都花在了文武官员的挥霍上。大大小小的政府机关的娱乐、待客、饮食、服饰、车马、玩乐,都是别出心裁的奢侈。
据说河府一开席就少不了几百两银子。干海豚、鹅掌、驼峰、猴脑、鱼汤都是宴席上常用的菜谱。河边的酒席,都是流水席,一组人吃饭,下一组接着吃饭,所以酒席是几天几夜的。从河长以下的政府机关规模来看,每个政府机关都有几百名工作人员,待遇优厚,夏天有冰,冬天有炭,节日有节日,尤其是那些长期驻扎在工地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,收入更是惊人。
河工被侵蚀得很厉害,有人说:“水运和河工不整顿,天下得不到。”晚清时,人们说
与河工相比,水运衙门是另一个肥缺,另一个烂账。按照明朝的做法,清朝每年从长江以南收集400万万石粮食,通过运河运到首都。这批粮食是供应给北京皇族八旗的。由于漕运关系到国家的根本,除了动用大量资金控制河道洪水保证水运畅通外,还设置了漕运总督以下的垂直管理体制,自清初以来耗费巨大,到中后期成为无底洞。
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,在一次又一次的救灾过程中,金银财宝大部分被装进了官员们自己的怀抱,真正能为民所用的寥寥无几,而皇帝却被官员们的花言巧语所欺骗,动了国库给他们赏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