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12-05 11:16:40编辑:会员组
史书上说曹操和演义完全是两个人:一个野心勃勃,一个奸诈狡诈;一个是军事天才,一个是败将;一个是“不平凡的人”,一个是丑陋的人.
好在历史书是历史,演义只是小说。曹操似乎松了口气。
然而,同样的历史书不一定是真相。只要看看陈寿的《三国志》或者裴松之的《三国志》笔记,几乎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曹操形象。
陈寿出生在蜀汉,后来去了晋朝做官,所以他不喜欢曹操。但是晋朝以曹魏为正统,因为继承了曹魏政权,所以视蜀汉、孙吴为非法。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只能尊重曹魏。写曹操三代为“纪”,刘备、孙权只能称为“川”。
在陈寿的笔下,正是曹操毕生的努力,结束了汉末的诸侯纷争,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新局面。也正是因为曹操对国家大事的长期掌控,他才能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政治措施。尤其是曹操主持的屯田等经济制度,影响深远,惠及后来的西晋。所以他笔下的曹操是三国时代的第一人,是一个“非常之人,非常之英雄”。
陈寿笔下的曹操是一位政治家、经济学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。尤其是在军事上,曹操一生经历或指挥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战役,都记载在有影响的《武帝纪》年。对战争过程有许多生动的描述。曹操虽然也打过败仗,但胜算更大。有很多战斗可以作为经典的例子写进教科书。曹操是同时代的孙子和吴起。
陈寿笔下的曹操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缺点。与“高大全”相比,众所周知的曹操“黑历史”与陈寿无关,这些材料大多来自裴松之对《三国志》《武帝纪》的注释。
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《吴地记》有141篇,引用的史书多达22种,非常复杂。不仅有曹魏写的官方史书《魏书》,还有曹操的“铁杆粉丝”王灿写的《英雄记》,都是对曹操的讴歌。裴松之引用了这些材料,进一步丰富了历史细节,并与原文《三国志》相互参照。
但在引用的史料中,也有吴人写的《曹瞒传》和金人写的《魏晋世语》等。《曹瞒传》是孙武的《宣传抗敌》阅读材料。从书名可知,他对曹操怀有敌意,写作时毫无顾忌。裴松之一口气引用了13篇文章,几乎都是负面的。在这些记载中,曹操成了一个“狠心诡诈”的人,有能力有本领。
在对待曹操的人生经历上,《魏晋世语》之类的书也希望像《曹瞒传》那样混水,还有孙胜的《杂记》,都是曹操为了杀吕伯奢一家而凭空造出来的。裴松之还引用了5篇《献帝春秋》,5篇《献帝起居注》,1篇《献帝纪》,1篇《献帝传》,1篇《山阳公载记》。这些作品大多同情汉献帝,但自然对曹操没什么好感。在杀人问题上,裴松之引用孙胜的话来评论曹操:“割夫之罪垂民,古之令;罪的理由是谦虚,做系太丢人了。”
裴松之在引用别人著作的同时,经常直接评论。比如建安二十四年,孙权上书称臣,众将劝其进兵。裴松之引用《曹瞒传》、《魏氏春秋》、《世语》和孙胜的评论来描述此事,同时发表评论,认为桓捷比夏侯更有义气,更具讽刺意味。
裴松之还批评了一些通过“宋志伟”、“宋之乙”等形式诬告曹操的史料,但正是因为他的记述,这些“错误”的史料才得以流传。裴松之引史书150余种,注释是原文的三倍。现在大部分史书都看不到了。如果不是他特别保存注释史书,我们看不到很多与《三国志》有关的史料。
裴松之引用大量对曹操“不利”的史料,与时代变迁有关。他对此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论:
“寿泽是金吾之臣,而金吾成魏之制,伪魏是伪晋,在当代可以做到!靠近魏国的宋太祖依然如此,而北汉南唐则靠近蜀国。因此,北宋避免了它,而不是伪魏。高宗之后,偏于江左,近于蜀,中原狄威皆在晋。因此,南宋的儒学便相继兴起。”
原来正统的观点发生了新的变化。裴松之和陈寿同为南朝宋人,政治立场不同,可以放心全面地评论曹操。
当然,裴松之被广泛引用,并以丰富的史料补充了《三国志》,对保存史料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和贡献。然而,对于曹操本人来说,由于裴松之的注解,他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